在日常生活中,元宵节是很特别的一个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元宵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上灯就是其中一个习俗。那么元宵节什么时候上灯呢?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元宵节什么时候上灯等相关知识。
元宵节上灯哪天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元宵节上灯的由来
元宵节上灯的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又有民歌称:十三食稀饭配芥菜,是说自除夕开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肴都已经吃完,只好喝稀饭吃芥菜。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节上灯吃什么
古时,人们在这天晚上,会在廚房点灯,成为「点社灯」,直到元宵节为止。此外,人们也在这一天开始磨糯米,搓汤圆。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人们还要请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其实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大街,三扒两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烟地三五成群地急着跑到街上去看花灯了。
上灯前,街上也有各式各样的灯卖,有店铺也有挑着灯担的。但爱玩的孩子,忙着自己动手制灯,通常做得较多的种类是十二生肖和圆灯笼。孩子们会找来一支支竹头,用厨刀劈成一根根长短不的竹篾,再用小刀和砂皮纸将其削平磨光,凡是竹节处都要整修平滑。材料备齐后就开始扎灯,以大家扎得最多的兔子灯为例,先用竹篾制成两个圆圈,竖向放着,再用两根长篾围着两个圆圈扎,扎成一个“井”字形椭圆体,用棉线扎住竹篾各交叉口,这就是兔灯的大肚子,接着再扎两个小圆圈作为兔脸,再扎两个长耳朵和一个短尾巴,将这些附件分别绑扎在兔肚的前后两侧,再在下面绑上两根装有圆形木头做轮子的小棍和有钉的插蜡烛的底座,骨架便完工了,接下来就用浆糊将彩纸或白纺纸贴在扎灯上,再用各色水彩画上眼睛、睫毛、胡子等,制灯工序便告完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