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是生下来就是超人,也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妈妈。初生的宝宝不会表达,冷了热了,饿了病了都需要妈妈的火眼金睛和各种育儿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包含宝宝健康信息的便便。到底什么是正常的便便?哪些便便又代表宝宝可能生病了呢?看来,有必要专门就这个方面集中科普一次,不同形态的便便对应宝宝何种健康问题,妈妈如何一招辨别,快速解读?下面我们就跟随360常识网来一一分解。
一、宝宝拉绿色的便便是怎么回事?
绿色大便是由于宝宝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双气杆菌等作用下氧化变为胆绿素,从而使便便呈绿色。还有的时候已经排出的便便遇到空气中的氧,胆红素也会氧化成胆绿素,使便便呈现绿色。
当宝宝出现腹部受凉、没有吃饱等情况下,引起宝宝肠道蠕动过快,结肠中胆绿素来不及还原成胆红素,继而使大便呈现为绿色。宝宝初加菜泥时,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绿色菜泥。
其实,多数情况的绿色大便属于正常便便,家长可不用担心。只要宝宝进食正常、睡眠质量好、精神状态不错,就不用太在意。平时给宝宝多喝热水,注意宝宝腹部保暖,保证宝宝吃饱就可以了(3个月以内的宝宝每天奶量为500ml~750ml,4~6个月的宝宝每天奶量800ml~1000ml)。
二、宝宝一天拉几次便便才正常?
无论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如果宝宝的大便性状正常、精神活泼、食欲以及体重增长均良好的情况下,每个宝宝的排便次数是不一样的。
母乳喂养,消化得更充分,剩下的残渣少,就容易攒肚,可以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大便;
奶粉喂养,大便可能会有奶瓣,臭味更大一些,一天1-3次;
混合喂养,需要看每天母乳和奶粉的比例,混合喂养的便便一般有酸臭味。不同时期排便次数也不同,1个月以前,大多数宝宝一天要排好几次大便,有的甚至每次吃完奶都要排一次;有的宝宝在放屁、用力动一下时也能挣出一些便便来。2-3个月后很多宝宝的大便次数会明显减少,但是不一定会减少到每天一次。
如果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变稀,多为水样,可能是腹泻;如果大便干硬,排便困难,几天才排便,可能是便秘。无论是腹泻还是便秘,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忌自行用药。
三、宝宝拉便便时大哭,拉出的便便很硬是怎么回事?”
宝宝好几天才拉便便,且便便比较干硬,排便时很费劲,甚至把脸憋红,出现这些情况就基本可以判断宝宝便秘了。
宝宝一旦便秘,妈妈要反省一下,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了吗?宝宝的运动量够不够?给宝宝添加的辅食中膳食纤维丰富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妈妈在给宝宝加工绿叶菜时,不宜太过精细,只需在开水中焯烫后剁碎给宝宝吃即可。
宝宝晚上睡觉前,妈妈可用手沿着宝宝肚脐先顺时针方向按摩,能够促进宝宝肠蠕动,帮助排便。
有不少家长分不清“便秘”和“攒肚”,其实很简单:
跟便秘相比,攒肚就显得“温柔”多了。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宝宝对母乳的充分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这些食物残渣,总要积累一些“小伙伴”之后,一起出去,这样等下去可能就需要几天。如果宝宝未排出大便前,身高体重匀速增长、精神状态、食欲、睡觉均可;排大便后,大便性状软,这样就可以断定宝宝就是攒肚而不是便秘。
四、什么样的便便是正常的,家长无需担心?
1、奶瓣便便
奶瓣便便其实就是因为宝宝消化系统不成熟或者摄入过多,导致蛋白质中的酪蛋白无法消化吸收。随着宝宝的长大,奶瓣便便会逐渐消失。喂养的时候,也应合理喂养,避免出现喂养过度的现象。
2、泡沫便便
跟受凉没有关系,其实就是糖类物质的代谢问题。妈妈摄入过多淀粉、糖类过多,调整饮食即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也要注意这些物质的摄入量。
五、宝宝的哪些便便提示妈妈该去医院了?
1、血便
多呈红色、暗红色、褐色或者黑色。如果宝宝服用大量铁剂,会形成深褐色或者黑色大便,这样的大便可不用担心;哭闹、腹痛、超过两天的粘液便或带有血丝,这个时候要考虑感染性腹泻;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可能是肠套叠;如果呈柏油样黑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如果大便伴有鲜红色血液,血液多来源于直肠或肛门。上述几种大便,除了服用铁剂造成的原因外,其余可能性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蛋花状便便
如果宝宝的便便水分增多,呈蛋花状,大便次数增多,妈妈务必警惕,很可能是病毒感染,要尽快带宝宝就医;
3、灰白色便便
如果宝宝出生后拉的便便一直是灰白色或者呈白陶土色,可能是先天胆道梗阻所致,最好能及时到医院就诊。
4、豆腐渣样便便
呈黄绿色稀便,有时呈豆腐渣样,可能是霉菌性肠炎。有霉菌性肠炎的宝宝,多伴有鹅口疮。这种便便最好也能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