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春节习俗:关于山西过春节的节日习俗(二)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平遥春节习俗
平遥,在节庆的喧闹背后,安静地固守着古朴之美。平遥古城是世界遗产,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保存了其所有特征。平遥城墙、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等闻名海内外。
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得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绵山过年习俗
说到晋商民俗文化,不能不提起人称“北方小九寨沟”的绵山。绵山位于山西晋中介休市西南,与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遥相呼应。绵山亦名介山,是春秋晋人介子推隐居的地方。当年他不愿见晋文公,而被大火烧死在介山。后人敬佩他的骨气和坚持,以“寒食节”来纪念,清明节游介山也是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而另一个盛大活动就数每年春节的“绵山文化庙会”。烧头香、击头鼓、撞头钟、新春敬神、挂祥铃、挂祥灯、秦王破阵乐舞、唐太宗朝绵山表演……大街小巷搭彩楼,家家户户挂彩灯、猜灯谜,各种民间社火节目争奇斗艳。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灯火辉煌,把社火节推向高潮。
王蓉:山西小吃,缺一不可!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这句民谣最能表现我们山西过年时的热闹,绝对是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其实,山西人准备过年从腊八节就开始忙活了。
农历二十三日照例是烧香祭灶王爷,因为从小家里的教育并不封建迷信,祭灶王这道工序在我们家是被省掉的。到二十四日则是全家大扫除日,从屋内到屋外,哪怕是屋顶墙角都不能放过,务求一尘不染。包括被褥、窗帘等都要拆洗换新,若是把脏的东西留到来年在太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要注意的是,在太原的习俗中,一定得在初一之前洗澡、理发、刮胡,因为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且正月里理发也被认为不吉利。
鼓楼街,边走边吃
这些都忙清了,就是置办年货了,小时候一到过年就特别开心,妈妈会提前一周就带我去逛鼓楼街,那条街跟北京的王府井很像,保存着民国初的古典式洋楼,两边有小吃有商城。最喜欢吃的当然是太原首屈一指的“头脑”了。这可是太原特有的风味小吃,也是一种特制的药膳,据说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由黄芪煨面、莲菜、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再加腌韭菜做引子,虽然有点儿药味,但是入口感觉好极了。太原人喝头脑时通常会配着“帽盒”,吃,这也是太原的风味特产,其实就是一种烤制的面饼。吃法类似羊肉泡馍,把“帽盒”泡在“头脑”汤里,喷香耐嚼。
除了吃小吃,我的注意力就只在衣服上,我喜欢挑价格贵的,在我看来贵的就是好的,好在妈妈每次都会买给我。还记得当时流行花棉袄,而且一定得是一套同色的,最开心的是新年时穿着新衣服在院子里给邻居拜年,其实是在和别的小朋友们暗自较劲,比谁的衣服更好看。
一成不变的依然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成一桌包饺子,还会在里面搁上硬币,据说吃到硬币的孩子一年都会有好运气。每次我都会试图去包几个有钱的饺子,把它包成奇怪的形状,有时给它加条尾巴,有时给它捏个耳朵,这样我就知道哪个饺子里有钱啦!还有一个必备菜就是煮南瓜,年三十就得用小米加南瓜一块煮好,待到大年初一再吃,所谓“吃翻身瓜”。
现在对“年”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淡薄了,小时候是盼着赶紧过年吧,现在是盼着年赶紧过完吧。不过年夜饭还是必要的,尤其工作后很忙,每年过年就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定要珍惜。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