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大图

如何自我赶走忧郁症

如何自我赶走忧郁症

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

忧郁症病人首要之务就是要有“病识感”,很多病人会否认、逃避、伪装、拒绝,不愿正视自己生病,但往往“愈挣扎,陷得愈深”。

“有病一定要先治病,”具有临床心理师资格的杨启正叮咛,不论是生理或心理疾病,先把症状控制好,一旦稳定之后再加上其他的辅助治疗方式。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自以为靠意志力就会好,只会使病情愈来愈严重,就像滚雪球,弄到难以收拾,就大事不妙了!

忧郁症不是羞耻的秘密

忧郁症病人常常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生病,因为担心被外界扭曲、贴标签。但忧郁症其实是因为大脑功能不稳定,就像是得了“感冒”或“肠胃炎”,一旦身体的状况不好就发作了。

不必把这些负面看法照单全收,更不必随着毫无根据的批评起舞,病人应体认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很差,的确就是生病了,需要靠专业医疗提供协助。如果当成秘密守住不说,独自默默承受,反而更煎熬,因为你需要周围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停止问“为什么是我”

无时无刻想着“我为什么会生病?”只会让人更绝望、更不甘心。不必再问“为什么是我”,你可能忽视问题已经很久,现在,你就是累了,病了,你的身体已经在对你发出求救讯号,到了需要停下来好好照顾它的时候了。

饶了自己

忧郁症病人常会杞人忧天,对于未发生的事惶惶不安,而且老是想到最坏的结果。

练习在每次心情沮丧的时候,先赶紧问自己:“到底是谁的事?”生活中其实只要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必插手别人的问题,例如婚姻幸不幸福、老板加不加薪,至于天灾人害这些老天爷的事,更是超过能力范围,无从预测掌控,就把结果交给老天吧!

不用放大镜自我检查

专家指出,忧郁症病人习惯拿着“放大镜”自我检查,甚至动辄自认是失败者,“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把所有的责任统统揽在身上。反省是好事,但结果要变成助力,而不是阻力。“停止自责,也不要事事求完美,有时候,的确是别人的错,”专家举例,譬如大环境不佳造成投资损失、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不够、老板很“机车”?,并不是你不够好、偷懒,或不够努力,你已经尽了力,对自己可以交代了。

改变“视盲”

忧郁会影响行为,而行为又会反过来滋养忧郁的情绪,“我们在心里迷了路,”一名曾罹患忧郁症的医学院女学生以文字描述情绪转折,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无力感、绝望和挫折感,而且,这种负面想法会渐渐扩散,包括对整个人生、社会,都产生莫大疑问。

这名女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提醒,千万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也不要把全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疾病,要多参与社交、建立人际网络资源。好的人际互动不但可以转移注意力,好朋友对你善意的协助,更能让你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对未来怀抱希望。

保持规律作息

忧郁是深夜里的“黑狗”,不但掠夺你的快乐,还会影响身体,使你思绪紊乱,饮食、睡眠以及生活秩序变得毫无章法。就像你得了感冒,医生会叮嘱你要多休息、保持营养均衡。

“睡得好”、“吃得好”、“按时服药”是忧郁症病人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则,每天睡前服一颗抗忧郁药或助眠药物,这没什么好难为情,并不丢脸,可以让免疫、循环系统维持正常运作,身体机能恢复得快,病才好得快。

关掉负面思考模式

忧郁症出现的“自动化负面循环思考模式”,往往把患者导入错误方向,愈是急切地想复原,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当心情起了大雾,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坐下来耐心等候”,政大心理系教授许文耀提醒,如果拼命搅拌,只会让情绪变得更混浊,它自动会沉淀,等到雾散了,清澈的那一面自然就会浮现。

可以用理性抽离的方法把自己剖开,感觉像是在看待别人的问题,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观察它、记录它、揣摩它,知道这一切终究会过去,也就不觉得有那么可怕了。

不做“耗竭的漏斗”

瑞典籍心理学家亚斯伯教授(MarieAsberg)曾提出一个“耗竭漏斗”的理论:情绪持续走下坡的人,通常也是那些最认真负责的工作者,他们会过滤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滋养身心的活动,就像一个往下漂流的漏斗,不断流失可以储备能量的休闲娱乐,让生活圈变得愈来愈校但更多的负担与压力导致心力耗损的情况更严重,当漏斗愈来愈狭窄,一个人就愈有可能崩溃或耗竭。

此时此刻,绝对不宜从事更繁重的工作,也不做复杂的思考和决定。你需要的是度假、参加讲座、到社福机构做志工、看喜剧电影、拜访好友,或者从事你过去一向喜爱的消遣嗜好。但切记,你的“活动”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经医生许可、会引起亢奋的药物。

善用身体气压计

预测天气的好坏需要靠气压计,身体各部位和情绪压力有紧密的连结,并且会传达讯息,你也可以利用“身体的气压计”来侦测自己的状况。

做法是,找一个你认为对压力及困难反应相当敏感的身体部位,譬如肩颈、胸部或腹部,每天特别观照它,留意它的变化,是否收缩、紧绷或不舒服,一旦发现状况不佳,可用冥想、深呼吸、按摩、泡澡或其他放松训练,帮助减轻解除压力。